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天文馆60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去天文馆看星星。

2017-09-15 李元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北京天文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修建的一座大型科普场馆,1955年10月24日动工建造,1957年9月29日正式开馆。北京天文馆创始人之一李元先生,曾著文章回忆天文馆筹建期的前后——



1957年10月1日,新建的北京天文馆。李祖慧摄



我国想建立天文馆,已经是很多年的梦想了。1950年代世界上的天文馆并不多,而且一半上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只有日本的东京和大阪有两座天文馆。天文馆所以不能在世界上大量建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设备比较昂贵和建筑技术又比较复杂,比一般电影院的投资多到十倍左右。而且它是以科学普及教育为目的,投资高而赢利小。同时天象仪的制造供应只有民主德国耶那的蔡司光学厂一家,售价很高(1950年代初期每架天象仪售价为15万美元)。



1956年,北京天文馆组织群众在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观察火星的情形。李祖慧摄


1956年10月,正在兴建中的北京天文馆。 李晞摄


1959年7月,刚刚落成的北京天文馆。陈肇宗摄



1954年夏,我驻民主德国使馆向外贸部门反映说,民主德国的蔡司天象仪是一种科学普及教育的有效仪器,德方因对我有贸易差额,建议我国购买这种仪器为一部分外贸补偿。后来这份文件转到中央文委。同年9月中央文委开会决定筹建北京天文馆,并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办理。当时中科院决定从该院年度经费中调剂出200亿元(即人民币改革后的200万元)作为建馆经费。当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李元,被调到北京参加筹建天文馆的工作。



1950年代北京天文馆的宣传车。


天文馆建成后游人如织。


少年儿童在天文馆参加科普活动。


来天文馆参观的小观众。



建馆的第一步工作是通过外贸部向民主德国订构蔡司天象仪一架(60亿旧人民币)、13厘米蔡司折射望远镜一架(5亿元),电影放映机,幻灯机等设备(约合5亿元),共计80亿元旧人民币。

    

第二步工作是提出馆址、布局、面积和设计方案。


在选址问题上几经周折。馆址原则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并有发展余地。


由于考虑到天文和天坛在含义上有一定联系,所以第一次选址是在天坛公园内,但想到可能破坏古建筑的格局,就作罢了。后来又去鼓楼选址,想把天象厅建立在鼓楼上面,但因建筑施工不现实,也无发展余地而作罢。第三次又到后海选址,想利用北海公园后门斜对过的一块三角地来建馆,但由于这个地区过小,拆迁民房任务大,势必影响施工进度,而且水位过高给天文馆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最后选定了现在的西直门外大街南侧,北京动物园对面的一片空地上。这里的优点是面积大,搬迁任务小,交通便利,与附近的北京动物园、北京展览馆构成一个文化、游览中心。



北京天文馆开幕,陈毅副总理在展览厅里参观天象仪。


1957年,在天文馆的天象厅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星空表演,图是观众们正在观看土星,中立的就是天象仪。 高宏 冯文冈摄


1957年,北京天文馆天象厅。高宏、冯文冈摄


1957年,北京天文馆开幕时的天文仪器。冯文冈摄


1962年,暑假,首都儿童在北京天文馆参观。


1961年,中学生经常到天文馆看太阳黑子学习科学知识。王振民摄


    

馆址确定后就着手进行设计工作。


北京天文馆及其附属建筑(包括天文台、气象台、办公楼、宿舍及车库等等)共占地约25000平方米。北京天文馆的总体设计是根据我们确定的工作项目、活动范围和仪器设备,还参考了一些外国天文馆的情况而进行的。天象厅半球形银幕的直径定为23.5米,这是按照我国订购的蔡司天象仪的要求确定的。天象厅内观众的座位定为600个。


1955年10月24日,北京天文馆正式动工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为此新华社发表了“北京天文馆兴建”的消息,刊登在1955年10月25日的报纸上。消息全文是:

    

    我国第一个天文馆——北京天文馆24日在北京西郊动物园附近开始动工兴建。北京天文馆是全国科普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协助下筹建的。这个馆的主要建筑是一个具有直径23米的大圆顶的天象厅和两个展览厅。天象厅内主要设备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蔡司工厂制造的天象仪(过去叫假天仪),它将被安装在大厅的中央。随时可以作人造星空的表演。天文馆还有一个装备着口径13厘米的望远镜的天文台和一个可作一般气象观测的气象台。


北京天文馆建立后,将向广大人民宣传以天文学为主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成为我国天文学普及工作的中心,以及学校和部队天文教学的重要辅导机构。


北京天文馆的基建工程于1955年10月开始动工,1957年5月才基本完工。在这项工程中,民主德国专家卡尔博士和库尼斯工程师来京曾经参与设计。



1957年9月29日上午,在新建成的北京天文馆前的广场上举行了有世界人士和外宾共600多人参加的开幕典礼。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天文学家程茂兰等也出席典礼。图为吴晗副市长在开幕大会上讲话。冯文冈摄



天文馆开馆后,成为了首都少年儿童的科普乐园。


去天文馆看星星成为北京孩子最浪漫的童年记忆。


北京孩子在这里接受到最早的科学思想。



1957年8月,北京天文馆的外貌已经崭新地展现在首都西郊,特别是那个巨大的紫铜皮外壳的天象厅圆顶,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异常吸引人们的注意。就在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日,北京天文馆在正式开幕前,特地举行了“到宇宙去旅行”的十场表演,接待了六千多名解放军官兵和其他方面的来宾,受到热烈欢迎。




天文馆科普展览


1979年,北京天文馆的天文知识展览。司马小萌摄


经过了多年的酝酿准备和三年的紧张筹建,国家投资共计人民币三百多万元,北京天文馆终于建成了。在大门上端有郭沫若院长书写的“北京天文馆”金光闪闪的五个大字,大门内侧墙壁上镶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着:“北京天文馆1957年9月落成”。门厅正面的巨幅“太阳的火焰’彩色壁画上有郭老的豪放诗句和手书:


“太阳,宇宙发展的形象,

新中国发展的形象,

科学事业发展的形象,

热火冲天,能量无穷,光芒万丈!”


一九五七年九月北京天文馆告成

题此

郭沫若


1957年国庆节起,北京天文馆面向广大群众正式开放。今年,北京天文馆整整经历了一个甲子。今年“十一“让我们再去天文馆看一看星星吧~~~



图 | 北京日报图片库、北京天文馆

文 |  李元

编辑 | 黄加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